经济管理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尊龙注册平台
en

班团快讯

经济管理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尊龙注册平台

来源:   作者:  日期:2022年07月26日  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涵养社会主流价值、浸润各族群众心田、陶染各民族文化、汇聚民族团结力量的有力抓手。因此,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实践队,7月20日至22日深入喜德县和西昌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培训宣讲实地观摩,现场采访等形式,了解彝族非遗文化,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涵,为凝聚民族力量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西昌与喜德位于四川省凉山州,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汉族、彝族、藏族、蒙古族、傈僳族、回族、纳西族、苗族等14个民族在这里安居乐业,他们互相交融,相互学习,日复一日,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谱写着自己的独特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这里是文化滋养民族认同的温床,也是我们此次实践活动地点的不二选择。

开展文化教育,当好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者

第一天,实践队来到了喜德县彝欣社区,在社区与团委的帮助下,团队指导老师陈建奇为社区的小朋友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教育课。从耳熟能详的凉山“彝海结盟”故事引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民族共同体的一些列重要论述,深入浅出地将民族团结的内核精神传达给孩子们,让在座的小朋友们明白了“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含义,让“民族融合”的火种在新一代民族力量的心中生根发芽。

下午,实践队来到喜德县城,彝族漆器非遗传承人吉伍巫且老先生家,参观了精美的漆器成品,现场采访到漆器的制作工艺实践队员了解到,一件彝族漆器的制作,需要选用优质杜鹃木,酸枝木,樟木等作为原料,有选伐原木、干燥、代胚、打磨、补灰、水磨、打底、髹饰、清洗、阴干等四十多道工序,十分复杂。制作一件彝族漆器,考验的不仅仅是技艺,更是手艺人的坚持与毅力。面对如此复杂的工艺,实践队员略微担忧地问道漆器传承的前景时,老先生说道:“非遗文化是文化的精粹,需要各个民族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下去,各民族间的融合非常重要,而民族的融合需要文化的融合来实现。


探寻彝族文化,当好传承民族文化的推动者

第二天,实践队来到西昌。在西昌探寻彝族文化的内核与精粹。实践队员来到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探寻彝族文化发展的脚步。讲解员三个方面介绍了彝族独特的文化讲到凉山彝族的历史跨越千年,彝胞们从云南迁徙而来,在凉山扎根生长,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凉山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千年”的飞跃;提到了丧祭——彝族崇尚火葬,“燔而扬其灰”是他们葬礼的写照谈到了节日习俗彝族人一年过两个节日,火把节彝族年,他们在临近丰收的季节举办火把节,驱虫消灾,祈祷丰收,而彝族年则是他们独特的十月太阳历的产物通过这次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的参观学习,实践团队系统地认识到了彝族独特且丰富的文化,为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了保障,为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了解民族文化,才能以文化为引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起民族团结精气神,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走近非遗文明,当好弘扬中华文明的践行者

第三天,实践队来到西昌市非遗文化馆,跟随讲解员的脚步了解西昌彝族非遗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每种非遗文化的特别与卓绝之处。参观完毕后,实践队采访了西昌市文化馆办公室主任,她说“:文化是串联起每个民族的钥匙,了解每个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团结的基石,非遗文化是促进各民族团结的契机与桥梁,非遗文化的延续与传承需要各民族的力量。”,同时肯定到:青年一代肩负着时代的历史重任,是传承和发扬文化的主力军,组织大学生开展此类社会实践活动意义深远”。

三天的实践活动,是一场文化探寻之旅,更是一场追寻民族团结之旅,实践队的队员们以民族文化为媒介,探寻着文化与团结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文化进一步了解了民族共同体精神的内涵。本次活动,队员们躬耕实践,以青春之行助力民族团结,以文化之力推广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次活动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充分肯定,并收到了来自喜德县团委的感谢信。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个民族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实践只是民族团结的一点星星之火,而民族团结的星星之火必然在更多的地方点燃,最终汇成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网站地图